粮食丰产背后-我们还需要警惕什么
发布时间:2022-09-27 | 阅读:1839 次

近日,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秋粮收购工作会议指出,今年秋粮生产形势总体较好,有望再获丰收。
事实上,新中国成立70年来,我国粮食年产量已增长了近5倍。尤其自2004年以来,我国粮食生产实现“十五连丰”。然而,粮食连年丰产并不意味着粮食安全问题彻底解决,在新情势下,我们需要更多“冷思考”。连年丰收保安全据统计,1949年,我国粮食产量为2263.6亿斤,人均粮食占有量为209公斤,而在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7.8亿斤,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1万多亿斤;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增加到470多公斤,高于世界平均水平。“近年来,粮食产量虽不是直线型的连续增长,但产量保持在稳定状态,每年都是丰收年,为社会稳定、经济发展的提供了物质基础。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表示,从数量上看已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。“仓廪实”梦想成真,实属不易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,这得益于,国家稳定适宜的粮食政策高度保障了粮食稳产增产;粮食市场优质优价的需求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;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减少、灾害抵御能力和病虫害防治能力不断增强;以及农业科技不断进步,为农品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良品种等。不利影响需警惕的确,作为一个人口大国,粮食年年丰收值得自豪和高兴。但连年增产背后所伴随的一些不利因素,甚至隐患还需警惕。“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,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。”李国祥直言,一方面,粮食持续增产,可能导致一部分粮食无法被市场消化从而进入仓库,给产业带来了负担,增加了粮食超期储备。另一方面,粮食进口量仍然很大。具体表现在,普通稻谷处于严重阶段性过剩,普通小麦也相对过剩,大豆和专用优质小麦自产不足,进口量大。“我们应该承认,这是农业发展到当前阶段时不可避免的矛盾。但尽管如此,政策也不能盲目调紧,总体要稳定。接下来,要通过政策调整、科技创新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等来解决矛盾。”李国祥说。此外,农业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是潜在隐患。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统计,2016年,年龄55岁及以上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33.6%。“随着他们逐步退出生产领域,未来谁来种粮食将是一个突出问题。”李国祥说,当前,亟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、推进土地流转以及发展适度经营规模。再者,粮食生产过度追求数量,导致对品质重视不够,遭受灾害的风险和损失也逐渐加大。

版权所有:vns86com威尼斯城 - 威尼斯welcome注册
地址: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60号 | 电话:0591-87670156 | E-MAIL:fjcbls@163.com
技术支持:海西天成 | 闽ICP备18027719号-1
扫码关注我们
分享到: